处境尴尬的一集体企业改制困局

来源:互联网整理 | 2020-03-24
不着天,下不着地,没有强有力的监管,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作为指导,**电线厂的改制困境,昭示了诸多集体企业的尴尬生存。 摸着石头过河,无法回避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。但是我们发现,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,这两个方面恰恰出现许多问题。 偏居于陇海路火车站附近的一个角落里,**

不着天,下不着地,没有强有力的监管,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作为指导,**电线厂的改制困境,昭示了诸多集体企业的尴尬生存。

摸着石头过河,无法回避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。但是我们发现,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,这两个方面恰恰出现许多问题。

偏居于陇海路火车站附近的一个角落里,**电线厂终于改换了门庭——昔日的电线产品生产车间,今日的洗浴中心。

职工老李站在门口直摇头,一个曾拥有140多名职工、创造出省内知名电线品牌的企业,沦落到了卖的卖、转的转的地步。

职工老鲍则接受了这样的现实:既然企业已经1年多没有开展生产,而自己又要吃饭,那么,被洗浴中心接纳并成为其看大门的工人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

作为一家由郑州市管城区主管的集体企业,**电线厂目前正在“艰难改制”。按照现任厂长李*昌的理解,妥善安置职工和促进企业存续发展,是**电线厂不得不面临的难题。

但是很显然,一方面是赞同,一方面却是对改制过程的强烈质疑,有些职工说,企业的一些资产被隐瞒了。看得出,缺乏政策层面的具体指导和来自“第三方”的强力监管,许多事情变得扑朔迷离。

“关于各方的利益冲突,你可以在这里看得很清楚。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,下一步究竟如何发展,如何走出困境,似乎被外界甚至被我们的一部分职工遗忘了。”**电线厂一位退休干部不无感伤地对记者说。

他说的是实情。

8月17日,一份由**电线厂多名职工签名的《情况反映》递交到了郑州市管城区有关主管部门。

“现任法人李*昌,从2003年5月上任至今,没有组织过一天生产,致使大批职工下岗,全厂职工一年多的统筹也没交”;“在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严重缩水,明目张胆做假账,隐瞒大量资产坑害职工,妄图借改制之机把企业窃为己有”;“在改制中和改制后,法人既不同职工代表商量,也不同股东商量,自作主张大肆贱卖厂内设备,有些是以1.6~1.8元/公斤的废品价格卖掉,使企业大伤元气。究竟卖了多少钱,只有厂长和劳资科长知道”。

“他们集中反映了7个问题,我们区里正在调查、落实。”郑州市管城区经贸委一位姓马的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,“集体企业的改制比较复杂,我们以稳定为先。”

相对于此,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李*昌则大喊冤枉:“我这是阳光操作!集体企业改制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,我当厂长以来,感觉压力特别大。不是我,而是有一部分人把厂子搞得很乱。”

声明: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、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。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,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。【投诉通道】
服务热线: 400-966-1823 | 邮箱:service@lawdun.com
湖北钉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CopyRight 2019-2025    鄂ICP备20012342号